然而,隨著民宿市場的不斷擴容,爭議和隱患也在加劇,江蘇民宿產業的前景究竟如何?
現狀: 市場擴容,模式豐富
“原色”和“原色之家”位于宜興湖?鎮袱西村,和施馮佳夫婦一樣,這里不少村民都辦起了民宿,形成了遠近聞名的龍山民宿村。
“我們這個民宿村現有民宿53家,客房650間,床位1118張。” 湖 ?袱西民宿協會會長、宜興籬笆園農莊總經理黃亞云說,湖?鎮東臨太湖,三面環山,森林覆蓋率高達82%以上,還有茶葉、楊梅、百合、板栗等土特產,加之當地政府組織開展的一系列旅游宣傳推廣促銷活動,逐漸打響了“湖?民宿”這張名片。
“湖?鎮以前主要產業是礦山開采,現在重點轉向旅游服務業。”宜興陽羨國家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鮑摯朋說,民宿的富民效應明顯。正常情況下,一個普通民宿一年賺三四十萬元沒問題。受民宿等旅游業發展支撐,去年全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.7萬元。
隨著民宿產業的提檔升級,湖 鎮民宿業已從最初的“1.0版”發展到如今的“3.0版”。施馮佳解釋,如果說“農家樂”算“1.0版”,那么“原色之家”已經屬于“2.0版”民宿,擁有老房子、老格調,配套建設茶座、咖啡吧、棋牌、KTV等設施;“原色”則具備了“3.0版”的鮮明特色,風格簡約、設計時尚、智能化家居等,可滿足年輕人更多的個性化需求。
這成為我省民宿產業發展的縮影。
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,從規模上看,我省民宿規模正處于快速增長期。民宿的運營模式也多種多樣——
每個走進南京江寧區湯家家溫泉村的外地人都會 “眼睛一亮”:一座座農家院落在城里來的設計師裝扮下,成為藝術感十足的特色民宿。在這里,有30多家各類溫泉民宿, 民宿“離線”的負責人告訴記者,這里的民宿多是“城里人”承租農民自有閑置住房進行改造、經營的。
而在位于南京市六合區巴布洛生態谷里,名為“巴布洛鄉村旅館”的民宿則是景區運營主體自主投資建設、自主運營管理的。
南京市文旅局綜合法規處副處長陸生懷介紹,在南京,民宿的運營模式大致分為三種:以經營主個體投資、自主經營為主的,外來資本利用農民住房改造的,以及由政府平臺投資建設的,這三種比例的鄉村民宿大致占比為1/2、1/3、1/6。
警惕:
監管“缺位”,特色不足
旅游民宿的“需求熱”,也催生了民宿的“投資熱”, 使旅游民宿逐漸成為“一只處于風口上的豬”。
一方面,民宿市場擴容明顯,甚至有野蠻生長之勢。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《中國共享住宿發展報告2018》顯示,2017年我國主要共享住宿平臺的國內房源數量約300萬套,參與者人數約為7800萬人,共享住宿市場交易規模約145億元。
另一方面,民宿在我省的一些知名景區,尤其是蘇南地區的古鎮、古街、環太湖等處“遍地開花”的背后,也暴露出諸多問題。
首先是引導與監管的“缺位”。
“一哄而起”帶來的就是行業競爭的白熱化,有些地區,由于缺乏合理引導,民宿分布零散。
“監管不完善”成為民宿產業頭上懸著的另一把“刀”。省文旅廳綜合法規處負責人陳勁松表示,民宿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,涉及公安、消防、旅游、環保、市場監督、衛生等多個部門。由于很多地方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,致使某些民宿的優惠政策難以落地,也制約了民宿資源的有機整合和項目開發的推進。
其次是特色、創新不足。
據一份調查問卷的樣本數據顯示,多數旅游民宿的功能僅僅停留在住宿、餐飲等簡單的功能上,該部分占旅游民宿總量的七成,且接近20%的旅游民宿僅有住宿功能,多樣化的休閑、體驗功能拓展不足,這尤其在古鎮旅游民宿中最為常見。
還有一些民宿的市場定位模糊。黃亞云介紹,這兩年,村里已有一些民宿經營者年齡偏大、理念陳舊,經營缺乏特色,而不得不關門歇業或轉給他人。而一些著力營造個性特色、構建“圈層”文化的民宿則備受追捧。
業內人士提醒,一定要警惕,莫讓無序發展稀釋行業“紅利”,“風口上的豬,能夠飛起來,也能夠掉下去”。
出路:
避免“千店一面”,讓民宿姓“民”
江蘇民宿產業如何把握“風口”,進一步享受“紅利”,尋找增量?
作為江蘇省第五批產業教授,江蘇爾目文旅集團董事長楊淇深在講課時經常強調,“發展民宿首先要了解民宿的配套屬性,其享受的是景區的市場輻射。不要強行求‘多’求‘大’,而要合理引導,合力監管。”
在沒有統一標準可參考的現狀下,民宿業及相關行業則希望通過成立自治組織,來規范和推動民宿業更健康發展。江蘇已成立類似機構,早在2017年11月,南京江寧湯山街道就成立了全省首家民宿行業商會。
各地都在“尋路”。位于南京浦口老山南麓的不老村,已引進十幾家精品民宿,負責招商運營的南京時代一德文旅公司銷售管理部經理陶希說,每家民宿特色各異,統一開發;蘇州市吳江區旅游民宿的數量已達到170多家,但鄉村民宿總體發展還相對滯后,去年下半年,吳江設立專項資金鼓勵發展鄉村民宿,單個項目最高可拿120萬元獎勵。
在此基礎上,要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“殺出重圍”,民宿必須要突出主題個性,避免同質競爭。
離不老村不遠的大埝社區,幽幽群山間有家主打蝴蝶概念的民宿“夢蝶山丘”。民宿內有特色親子課程,可做手工蝶皂和蝴蝶餅干。民宿老板還投資建設了全球首家中華虎鳳蝶博物館。未來,這樣做強“主題”、“一店一品”的民宿將越來越多。
避免“千店一面”還要有精品意識。但現狀是:能在全省乃至省外形成連鎖品牌的精品特色旅游民宿少之又少,具有本地自主品牌的精品旅游民宿十分稀缺。
據南京爾目旅游規劃設計研究所發布的《長三角精品民宿發展報告(2018)》數據顯示,浙江省占長三角精品民宿總量的44%,比江蘇多10個百分點,“高點高位布局,打造精品”成為江蘇可以學習的方向。
強化提升原住民的依托度,成為另一個民宿產業增量的空間所在。
陳勁松到臺灣調研后發現,當地民宿大多數經營主用的就是自己家的房子,甚至就住在里面,“本質上他們經營的是一種‘情懷’,提供的是‘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體驗’。”而大陸地區的民宿房主自己經營的比例遠不及臺灣。
“在鄉村,旅游業態剛剛興起,有的不敢做,有的不知道怎么做。” 楊淇深認為,這就需要通過率先引入一批有情懷、有設計理念的高水平民宿示范引領,帶動其他農民參與其中,一言以蔽之:讓民宿真正姓“民”。
記者 付 奇 邵生余
熊貓在線網版權所有